简体中文

近零碳循环解决方案

1.黑水虻助力社区有机废弃物在地循环

社区废弃物管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梅沙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率先实现厨余垃圾的在地资源化。万科公益基金会创新性引入了“黑水虻厨余处理技术”:小小的黑水虻幼虫能够在8天内吃掉比自身重20万倍的厨余,轻松处理大梅沙万科中心园区每日200千克厨余垃圾,年温室气体减排量64.7t CO2e,相当于种植了647 棵树,是社区的“减碳明星”。

黑水虻是双翅目水虻科扁角水虻属的一种昆虫,黑水虻很安静,也很爱干净,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技能”——可转化分解有机废奔物(如禽畜粪便、餐厨垃圾等)。 研究显示,黑水虻每吃 1 吨厨余垃圾,大约能产生 200 公斤的鲜虫粗蛋白以及 250 公斤虫粪,能很好解决中国厨余垃圾高油高盐的问题。利用黑水虻的特性,2019 年 11 月,深圳大梅沙万科中心引进了养殖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的设备和服务,在地生态化处理厨余垃圾。

黑水虻吃掉厨余垃圾产生的粪便,与园区内的落叶枯枝混合发酵 28 天后,就能得到腐熟的肥沃黑土,这些“营养土”是天然有机肥料,被送到屋顶花园和土壤混合,滋养作物的生长,园区的有机废弃物实现了“在地循环”。 通过黑水虻的力量,园区内的厨余垃圾已经实现 100%在地资源化,每年就地处理厨余垃圾可达 73 吨,日产虫粪 50 公斤,作为园区绿化堆肥或者在局部直接施用;日产黑水虻幼虫 40 公斤,部分用于园区内景观鱼喂养,其余经过冷冻处理后,集中收运做饲料。


2023年,万科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盐田管理局、深圳市盐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共建的“近零碳循环科普馆”,厨余垃圾日处理量可达3吨,理论测算年减排量970.5tCO2eq,相当于种植7千多棵树。有助于推动社区有机废弃物在地资源化,减少垃圾转运及处理环节产生的碳排放,助力盐田区以及深圳市以先行示范标准实现双碳目标。此外,基金会还与华中农业大学、汲川传播合作制作《黑水虻绘本》,让更多人了解厨余垃圾对环境的影响,黑水虻可以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未来黑水虻在农业、饲料、生物能源等产业中的发展前景。现在该绘本已经被运用在大梅沙万科中心、北京西山庭院等社区示范现场及政府、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学校等,作为科普读物向公众推介。

万科公益基金会目前正在积极推进黑水虻处理有机废弃物的方法学开发,期待可以通过科学核算碳减排量、量化碳资产化的方式,影响更多社区实践这种基于自然的有机废弃物解决方案,实现在地资源化,推动可持续社区建设,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2.低碳科技构建可持续社区新动能

位于梅沙碳中和社区核心位置的万科中心,建成于2009年,在其设计之初,就将“绿色环保”理念深植其中。从外遮阳系统、自然通风与采光、屋顶光伏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全场景环保材料使用、开放空间的生态绿化等六个方面,全方位构建建筑与科技和自然的融合。2022年,这些低碳设施推进了技术提升,整体更换建筑体空调、启用更高效的机房系统,实现节能55%;更换屋顶太阳能板,清洁能源发电量提升到3倍。通过可再生能源、绿色环保建筑材料、数字能源三大技术的深度耦合,结合大范围的屋顶光伏系统,将园区建筑综合节能率提高到85%,并在运营期实现100%绿电使用。政府相关部门也正在推进室外停车场等公共区域进行光伏发电改造,并将更大范围地推广屋顶光伏系统;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施,满足社区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低碳交通需求,让梅沙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旅游目的地”。

3.有机循环共建低碳生态花园

社区堆肥技术是梅沙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低碳路径之一。将黑水虻虫粪和绿化垃圾以最佳比例组合进行堆肥,经过一个月的发酵后转化为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机腐殖质。这些营养丰富的肥料,肥沃了梅沙的园林和多个共建花园的土壤,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构建起“黑水虻—社区堆肥—共建花园”循环模式的梅沙万科中心屋顶花园,还入选了深圳市首批社区共建十佳共建花园。两年来,这项技术帮助万科中心园区减少了近 1/2的化肥用量,实现了全园区厨余垃圾100%和绿化垃圾40%的在地资源化利用。

“花一小时”,居民共建社区花园


2022 年底,由盐田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联合万科公益基金会牵头,多方专家、社会组织和社区基层力量参与,历时三个多月的时间,30+场工作坊,在 300+位盐田居民的热心支持和参与下,五座共建花园相继落成开园。这些花园很特别,是社区居民们自己设计、种植的共建花园。

开园第一年,“花一小时”成为共建花园的年度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和花园各自的特色,盐田共建花园团队为花园设计了“花婆婆”和“虫仔”这对搭档 IP,陪伴市民们一起度过花园中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