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故事

与恒星相识于2021年,一次偶然的相遇,让我闯进了恒星伙伴计划第一期伙伴的一次聚会,并在此后,与恒星社群有多次相遇。2024年,有幸参加了恒星南宁年会。会上,我们不仅见证了充满活力的恒星社群,更结识了众多致力于可持续社区发展的伙伴,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前行的方向。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对现有业务进行系统化梳理的必要性。同年7月,因恒星伙伴计划执行负责人李大君的一句话“它山石说得没有做得好”,在恒星共创基金的支持和恒星一期伙伴唐莹莹老师和阿牛公益的专业辅导下,“它山石”开始系统梳理机构核心业务,学习如何更有效地与政府对话,清晰、有力地讲述自身的故事与价值。在恒星支持的北京可持续行动网络社群中,经过阿牛公益半年的持续陪伴,我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我们的行动被更多人看见。我们成功与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昌平区区委社会工作部、昌平区民政局等相关政府单位建立了有效的联系。同时,项目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得益于恒星项目负责人、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李大君老师的推荐与协助,“它山石”所关注的议题——特别是低值可回收物领域中的拾荒老人群体如何融入气候变化议题,以及可持续社区建设——获得了《南方都市报》的专题报道,全网阅读量突破30万。在梳理中明晰方向,在讲述中坚定信念,在与各方的对话中洞见未来。“它山石”有幸在恒星共创基金下与唐莹莹老师团队合作,围绕低值可回收物治理与低碳校园建设等方向,共同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政策倡导工作。

伙伴简介

冷冬晓,女,1987年生于河北衡水,北京市昌平区它山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执行主任从8年跨国文化交流工作到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在自然行走中看到环境问题,回到社区开展环保行动。自2020年起,推动回天地区霍营街道的20个社区协同搭建垃圾分类体系,并与当地社区的治理系统工作融合。2022年开始探索可回收物资源化的“霍营模式”,与300多位志愿者2年促使460吨低值可回物资源化,并回应北京市垃圾分类可回收物体系搭建政策。2024年,它山石被首都文明办评为“V蓝北京”优秀环保公益组织。

机构简介

北京市昌平区它山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它山石”)于2020年6月成立,同年10月在昌平区民政局正式注册。作为扎根北京“回天”(超大型社区治理样板)地区的社会组织,它山石以生活废弃物资源化治理为切入点,探索超大型社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其核心实践覆盖以下领域:

(1)低值可回收物全链条治理体系化探索:在霍营街道20个社区构建“减量宣传-交投-储存-清运-分拣中心-再生-循环”的低值可回收物闭环体系,两年半推动泡沫、玻璃瓶、废旧纺织品等低值物分类回收超过460吨

(2)社区动员与环境教育青少年家庭赋能:通过社区生态营造(如“生态微花园”营造)联结36个社区青少年家庭,将环保意识转化为低碳行动(如旧物改造、堆肥实践),累计覆盖30000余人次。依托霍营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孵化培育,与辖区20个社区建立深度信任关系,形成“居民参与-组织引导-社区响应”的共治生态。初步构建了信任网络。